长江口(中国长江入海口河段)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4
长江口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中国长江入海口河段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 | 中国 |
地理位置 | 江苏省东部(含上海市) |
中文名 | 长江口 |
地理信息
发源地 | 江苏江阴鹅鼻嘴起 |
主要支流 | 黄浦江、浏河、练祁河 |
展开
概括介绍
位置境域
长江口[中国长江入海口河段]
长江口西端江阴鹅鼻嘴及附近水域
长江口东端鸡骨礁一带水域
崇明岛附近水域
吴淞一带水域
长江口横沙岛附近水域
河汊水道
长江口西端江面宽约9公里,东端自江口启东嘴至南汇嘴的联线,江面宽达90公里。在江水与东海涨潮流相互激荡之下,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崇明、长兴、横沙诸江口沙岛及众多的浅滩、暗沙等。崇明岛将长江分成南北两支水道:长江口北支水道现日渐缩窄,水咸,河道淤浅,航运价值日减;长江口南支水道由长兴岛、横沙岛分隔为南北两支,即南港水道和北港水道。南港水道以九段沙为界又分为南、北槽水道。南港水道入海最浅处水深约7米,是海轮出入上海市的唯一航道。
江苏省启东县连兴港水域
崇明岛和长兴岛之间的北港水道
横沙岛附近水域
九段沙附近水域
北槽长江口铜沙浅滩与九段沙之间。1973年起疏浚扩大加深,1984年5月浚后分流口航道深7米。自横沙岛中沙灯船经牛皮礁至长江口灯船,长68公里。1973年后南槽水道淤浅,启用北槽航道。1984年,南、北槽分流口中沙灯船至北槽中灯船辟为人工航道,维护水深7米,槽宽250米。北槽中灯船至长江口灯船为自然航道。
南槽长江口九段沙以南,自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灯船至长江口灯船,长约70公里。包括江亚航道、铜沙航道及南支航道。前者为人工航道,宽250米,水深7米;后者为自然航道。铜沙航道受到九段沙不断南压,1984年停止维护,大型船只改从北槽水道进出。上起南港小九段经江亚南深槽和南槽上浚、中浚、下浚立标,至南支灯船出海,长65公里,航道宽约500米,水深约5米。
水文特征
径流。长江大通站最大洪峰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4620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13600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6760亿立方米(1978年),多年平均流量29300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9051亿立方米。径流有明显洪、枯季变化,5月显著增大,5-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71.7%,11月至次年4月径流占28.3%。年径流变差系数0.13。
输沙。大通站统计长江年均含沙量0.486千克/立方米,最大年均含沙量0.697千克/立方米(1963年),最小年均含沙量0.28千克/立方米(1994年)。年最大输沙量6.78亿吨(1964年),最小输沙量2.39亿吨(1994年),平均输沙量4.33亿吨。洪水季6个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87.2%,枯季6个月占12.8%。7月输沙量最多,占全年21.9%,2月最少。泥沙中值粒径0.02-0.03毫米。杭州湾澉浦站年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芦潮港实测含沙量0.017-9.365千克/立方米,金山嘴近岸含沙量0.16-3.55千克/立方米。泥沙粒径0.02-0.04毫米,属缺乏粘性细粉砂。
余流。长江江口拦门沙西余流速度较大,表层余流速0.3-0.5米/秒,流向基本与径流一致向海,涨潮槽余流向上游。南北槽和北港是咸淡水交汇的成型河槽与口外海滨过渡地带,表层余流向海,底层余流向上游。拦门沙东表层余流速度约0.20-0.40米/秒,流向趋东,牛皮礁至鸡骨礁一线南表层余流多为东偏南,以北指向东或东偏北。近南汇嘴与苏中嘴表层余流沿杭州湾和苏中嘴流动。口外底层余流在0.10米/秒以下,流向以向西或西北居多。
盐度。沿海水域盐度南、北高,中间低。低盐舌由长江口向东伸展。表层盐度长江南支长兴岛以西冬、夏季0.13‰-0.17‰,北支灵甸港约0.14‰,北支口10‰以上。垂向盐度分布南支底层略高于表层,北支表、底层差值较大。长江口丰水年盐度小,枯水年盐度大,浏河口可达1‰,堡镇、南门记录最大盐度21.32‰、8.67‰。北支径流量少,潮汐作用大潮期盐度大于小潮期。南支变化复杂。盐度日变化极大值出现在涨潮期,极小值在落潮期。杭州湾盐度南高北低,上下层盐度分布基本均匀,湾口南部深水区上下层盐度相差2‰,日变化明显,同一测点盐度峰谷差值8‰-9‰,湾北水域冬季盐度比夏季低。
潮汐潮波。长江口潮波属东海前进波系统。以东海前进波系统分潮为主,另受黄海旋转潮波影响。长江口外东海前进波半日潮波同潮时线为东北—西南向,入长江口受到河槽约束,传播方向与河轴一致。江口河底纵向坡度平缓,口外岛屿少,外海潮波长驱直入,枯水期水潮能上溯至安徽大通,成为全国深入内陆最远的潮波。黄海旋转波分潮从东北向进入上海外围水域,其同潮时线呈西北—东南向,振幅由北向南递增。长江口外最大涨潮流速在高、低潮前后,最小流速在中潮时刻,潮波为前进波,入长江口潮波变形。南、北槽水道及北港主槽内涨急在中潮位前1-1.5小时,属前进波为主之变态潮波。北支及南支水道涨潮槽中,涨落急在中潮位前后,转流在高、低潮位前后,属驻波性质。
涨落潮历时。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长江口5小时涨潮历时等值线在横沙岛两侧。崇明岛南侧从横沙至南门涨潮历时从5小时12分减少至4小时24分,落潮历时从7小时13分增加至8小时1分,北侧三条港至青龙港,涨潮历时由4小时52分减至3小时9分,落潮历时由7小时33分延至9小时17分。
波高。崇明、横沙岛以东平均波高1米,年内变化小,月平均0.9-1米,各波向平均波高北西、北北西向1.3米最大,南西、西南西0.7米最小。强台风使实测不能进行,大浪缺测。长兴岛以南波高值为0的频率41%,年均波高0.2米,年内各月平均波高0.2-0.3米,东—南东、西北西—北北西向平均波高0.4米最大,南南西、南西0.1米最小。
岛屿沙洲
岛屿
上海崇明岛南门码头
长兴岛
横沙岛
沙洲
永隆沙,位于崇明县城桥镇西北16公里,南邻长征农场,北濒长江口北支水道。曾名永丰沙、合丰沙。东西长约16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此沙昔为长江口北支水道中沙洲,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涨出,后出没无常,最后出露水面在民国26年(1937年),1972年与崇明岛连接。1968年围垦土地1800余公顷,建有农场,培育蚕豆、玉米等良种。鸽龙港纵贯岛西侧,北口建有水闸。有轮渡通江苏省启东市三和港及海门市灵甸港。有公路接北沿公路。永隆沙本世纪初由江心暗沙淤涨而成。涨出时间在清同治四年至宣统二年(1865-1910),地面高程在2-2.3米之间。该岛岸线长13.77公里,陆域面积18.13平方公里,海涂面积5.53平方公里。
兴隆沙在永隆沙以东,也是由江心暗沙逐渐淤涨形成的沙岛,1976年该岛涨出。目前该岛岸线长23.38公里,陆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海涂面积23.89平方公里。
团结沙
鸡骨礁,位于长江口外,上海市最东端,西北距佘山岛30.6公里。为一群礁,主礁在东侧,长26米,宽约19米,面积近500平方米,岸线长0.1公里。从东侧海上望去犹如一大商船。由中生界火山岩组成,海拔12.2米,上设信号台。沿岸均陡壁,近岸多障碍物,水流湍急,船只不易靠岸,且难以攀登。水源缺乏,无居民。
南汇嘴一段海岸
扁担沙,位于崇明岛以南,长江口南支水道中,北为新桥水道,南为白茆沙南水道。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露水面,在纵向水流作用下,泥沙不断加积,沙体伸长加大,形似扁担,故名。由于受到横向水流切割,沙体极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扁担沙下部冲刷出新桥通道,将其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下扁担沙与中央沙连成一体;上扁担沙西端崇明庙港口外出露部分称东风沙,已围垦。
黄瓜沙,位于崇明岛北,长江口北支水道中心线南侧,南距崇明岛800米。20世纪30年代淤涨出水面,70年代初由数个小沙洲合并而成。沙洲呈东西向长条状,形似黄瓜,故名。因在永隆沙之后涨出水面,故亦名新隆沙。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约27平方公里。沙洲上芦苇丛生,建有农场、窑厂及水闸。有定期班轮通江苏省启东市三和港。
主要支流
主要水系是由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蕰藻浜、大治河、淀浦河、油墩港、川杨河、金汇港、龙华港、杨树浦港等组成的黄浦江水系。黄浦江是长江最后一条支流,干流全长113.40公里,源于淀山湖,上溯连通太湖,贯穿上海全市,在吴淞口汇入长江。吴淞江流经上海53.1公里,在市区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
黄浦江入长江处吴淞口
江苏太仓浏河口
形成演变
2000年前,长江在今扬州、镇江附近入海,河口宽阔,称海门。河口段起点扬、镇之间江中沙洲瓜洲,向东呈喇叭形出海。北岸沿今江苏省泰兴县北部、如皋县石庄以北、南通市白蒲直达掘港。南岸江阴市以下沿今横泾冈和下沙沙带之间的上海市区进入杭州湾。长江径流挟带泥沙不断堆积,形成河口沙洲。沙洲并岸的结果,两岸逐渐缩狭,河口向东延伸。公元3世纪长江河口延伸至江阴,潮流界亦在镇江、江阴一带。江阴以下江面宽阔,多汊并存,江流主泓游移不定。唐武德元年(618年),崇明岛雏型出露水面,河口被分为南、北两支。14世纪以后,河势趋稳定,主泓从北支入海达300余年。16世纪前,长江口南岸大部分边滩向外淤涨,岸线均在今岸线之外。17世纪,长江主泓从北支移向南支,南岸福山至黄家湾江岸迅速坍没2-3公里,宝山县黄窑镇坍入江中。其后,南岸开始修建海塘,遏制江流、潮汐、风浪对江岸的冲击、侵蚀,南岸逐渐稳定。19世纪后期,长兴、横沙诸岛出水,南支形成南港、北港分汊形态,长江主泓在南、北港交替摆动,叠为主次。九段沙形成后,南港分为南槽、北槽,形成今之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特殊河口。1917年,常阴沙封堵夹江并入南岸,南岸形成北凸的马鞍形岸线。北岸经历5次沙洲并岸变化,形成近代北岸线。现代长江口是指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至入海口鸡骨礁止,全长约232公里。1960年,江苏省太仓县徐六泾河段对岸江心沙围垦并岸,13公里江面缩窄为5公里。
治理开发
灌溉
江北通启地区,1950年代开始在沿江圩区分别直接引江灌溉,通南高沙土地区南部分为白塔河、杨湾港、天星港、夏仕港、焦港、龙游河、碾砣港7个引江灌区,高沙土北部从过船港开北干渠引江水灌溉。通启地区分为三大灌区:从九圩港引潮,灌溉通扬运河南段、如泰运河、遥望港地区;从南通港引潮,灌溉通吕运河一线;从营船港至圩角港之间并港建闸引潮,灌溉海门、启东滨江地带。1958年,古马干河及如泰运河西段、夏仕港、如海河、九圩港、江海河、如泰运河东段、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新江海河等灌排河道工程同时开工。并在江边建马甸港闸、过船港闸、夏仕港闸、碾砣港闸、九圩港闸,设计最大引水流量共4152立方米每秒,年均可引水量30多亿立方米,为苏中沿江地区引江灌溉奠定了基础。至70年代末,通南高沙土地区已整治通江灌排干河14条,建抽水站4座,设计抽水能力119立方米每秒,内部机电提水动力发展到10万千瓦,灌溉面积达到230万亩,占296万亩耕地面积的78%;沿江圩区修建通江涵闸120座,发展机电提水动力3.75万千瓦,灌溉面积达到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2%,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江岛地区包括在长江口崇明、长兴、横沙3岛,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划为崇明岛片、长兴岛片、横沙岛片3个片。海塘堤身单薄;境内河道均引蓄含沙量较大的长江水,河网易于淤浅,引排不畅;受长江口咸潮入侵影响,土壤含盐率亦较高。三片水利工程建设自成系统。崇明岛,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对海塘除险加固,并港建闸,至60年代初,建成11座水闸,初步实现并港建闸规划。60-70年代中叶,在北沿和西部建10座水闸,疏拓北横引河。70年代后期起疏拓南横引河等一批骨干河道,在南沿兴建2座水闸。全岛共建23座水闸,形成完善的大控制工程,基本达到配套齐全、南引北排、引淡洗盐、排灌自如、控制水位和兼顾航运的治理要求。长兴岛,20世纪50、60年代起,加高加固海塘,建涵闸和水闸,至70年代后期基本完成并建港闸控制工程,建节制闸6座、排涝泵站7座。横沙岛,20世纪80年代起按分片综合治理规划,加高加固海塘29.7公里,防御能力达到“二十年一遇”的标准,建河口控制水闸8座,基本完成并港建闸的控制工程。
供水
1970年代末期以后,工业迅速发展,需水量大量增加。沿江地区城镇和工业用水,一般是通过抽引长江水补充的。1956年到1979年平均每年抽引长江水102亿立方米,大旱的1978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只有6.65亿立方米,而当年抽引长江水达302.2亿立方米。其中苏中抽引江水190.2亿立方米,苏南抽引江水112亿立方米。使沿江两岸城镇和工业用水得到补充。
上海市供水原来主要以黄浦江为取水源,自1990年代起,始取长江水。1993年6月,在宝山区联水路167号建成利用长江水源的月浦水厂,占地9.6万平方米,一、二期总投资10.46亿元,当时日供水量30.2万立方米。取水口设长江口南支南港河段,原水日供应能力20万立方米,投资1.5亿元。南港取水后经陈行水库和输水泵站送至月浦水厂。1994年6月,在浦东外高桥凌桥乡草高路2949号建成利用长江水源的凌桥水厂,占地9.8万平方米,一、二期总投资3.6亿元,当时,日供水量20.2万立方米。
青草沙水库
航道
长江口航道示意图
北港水道,全称长江口北港水道。位于崇明岛与长兴、横沙岛之间,北纬31°22′-31°31′,东经121°33′-122°15′。长江口南支水道被长兴、横沙两岛一分为二,北侧即北港水道,或称北水道。西起崇明堡镇港,东至佘山岛,长约80公里,平均宽约9公里。清咸丰十年至民国9年(1860-1920年)间曾为长江入海主要航道,民国16年后北港上口老崇明水道逐渐淤塞,口门的拦门沙最浅水深不足5米,通海航道逐渐为南港航道取代。现横沙岛以上之北港上段水深仍保持在10米以上,基本稳定;下段,即横沙岛以下至佘山岛最浅水深仅5米。
北槽水道,全称长江口北槽水道。位于长江口铜沙浅滩与九段沙之间,北纬31°05′-31°18′,东经121°48′-122°17′。民国34年(1945年)九段沙将长江口南港水道分隔为二,其北侧即北槽水道,1973年起疏浚扩大加深,1984年5月疏浚后的深7米航道交付使用。自横沙岛中沙灯船经牛皮礁至长江口灯船,长68公里。1973年后,因南槽水道淤浅,乃启用北槽航道,该航道从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灯船至北槽中灯船为上段,1984年辟为人工航道,维护水深7米,槽宽250米;下段北槽中灯船至长江口灯船为自然航道。北槽水道是万吨船只进出长江口的主要航道。
南支水道,全称长江口南支水道。位于长江口南岸与崇明岛之间,北纬31°23′-31°48′,东经121°11′-121°31′。长江口被崇明岛隔开分汊的南侧水道。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泓道南移,自江苏省太仓市徐六泾以下至出海口统称南支水道。19世纪初南支水道又被长兴岛分隔为南港水道与北港水道。南支水道西起白茆口,东行分为白茆沙北水道和白茆沙南水道,再东行至浏河口附近被浏河沙、下扁担沙分为新桥水道和宝山水道,东至吴淞口,长约65公里。白茆沙南水道和宝山水道历来为长江口主航道,是海轮出入上海港和长江口的主要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最浅水深约6-7米。近百年来南支水道处于剧烈变化过程,沙洲遍布,著名的有白茆沙、上扁担沙、下扁担沙、新浏河沙、浏河沙等。沙洲的发育与变迁,对南、北港及南、北槽的发展变化有决定性影响。
南港水道,全称长江口南港水道。位于长兴、横沙两岛南侧,北纬31°16′-31°23′,东经121°31′-121°50′。西起吴淞口,东至九段沙西端,长约40公里,平均宽6公里。19世纪初长兴、横沙两岛形成以后,南支水道分汊为南、北港,因位于两岛南侧,故名。南港水道原东至长江口灯船,长103公里,民国34年(1945年)以后南水道在九段沙以下分汊为南、北两槽,南港水道遂成现今之状。1958年前原为单一河槽,水深在12米以上,1958-1971年间,瑞丰沙嘴和江亚南边滩迅速淤涨成为复式河槽。现航道维护水深7.4米,宽近400米。南港水道是长江主要的入海通道,可通航万吨级船只。
南槽水道
六滧港,位于崇明县东部。从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经六滧港南水闸、向化镇,至六滧港北水闸入长江口北支水道。长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2.2米,可通航50-8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600公顷。
庙港,位于崇明县西部。南起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与南横引河、北横引河相交,抵北大堤。长约16公里。枯水期水深0.8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700余公顷。
练祁河,位于嘉定、宝山两区中部。西起顾浦,东经外冈、嘉定、罗店,至盛桥东南穿越宝山钢铁总厂厂区入长江。与吴塘、盐铁塘、横沥、杨盛河等相交。长36公里。江水澄澈如练,故名。曾名练祁塘、练川、祁江、练江、练渠等。从潘泾至长江口段为1977-1978年间人工开辟,河口有节制闸,可通行5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3万余公顷。
南横引河,位于崇明县南部。东西向骨干河道。西起五号坝,往东与庙港、鸽龙港、老滧港、张网港、东平河、堡镇港、六滧港、奚家港相交,抵前哨农场外大堤。长80余公里。枯水期水深1.0-2.1米,可通航100吨级以下的船舶。
浏河,位于嘉定区北部边缘,西起江苏省昆山市青阳港,东流经太仓市,至上海市北部数度入嘉定区境,横越盐铁塘、横沥,于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南入长江口。曾亦称刘溪、刘家河、刘家港、昆山塘、至和塘。前身为娄江或称下江,为古代太湖水下泄入海的“三江”之一。全长约80公里,其中嘉定区境内长约6公里。1959、1975年曾两次开挖疏浚,河宽75-140米,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0万公顷。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间,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7次由浏河口出发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娄塘河,位于嘉定区北部。西起吴塘,往东流经葛隆、朱家桥、娄塘等地,与盐铁塘、横沥、新泾相交后,在华亭镇汇入蒲华塘。系将小钱门塘、娄塘河、殷泾塘、蒲华塘、墅沟等河疏浚、相接而成。长2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2米,可通行15-50吨级船舶。
鸽龙港,位于崇明县西部。南起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经江口、合作等镇和长征农场,至永隆沙入长江口北支水道。长18.5公里。枯水期水深1米,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6800公顷。
新泾,位于嘉定区东北部与江苏省太仓市东南部。南起练祁河,往北流经徐行,与娄塘河、石家塘相交,入江苏省境内后往浏河,长约13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宽5-14米,可通行3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1300余公顷。
2010年。上海市对长江口深水航道进行了治理,形成长92.2公里、深12.5米的深水航道,为“长三角”跨入“大船大港”奠定了基础。
航运
长江口航道内的大型货轮
水产渔业
长江口渔场北与吕泗渔场、大沙渔场连接,南为舟山渔场,东到江外渔场,西为大陆。渔场概位:北纬31度至32度,东经125度以西海域,总面积34250平方公里,跨江苏与上海两省、市,江苏约占40%。渔场水深,一般在10-40米之间,海底平坦,底质多为沙泥和沙质。水温,内侧大体与吕泗渔场相同,外侧常年9-24℃。盐度,大部分海区为31-33.5‰,内侧5-8月低于20‰。由于长江大量淡水流注入海,将内陆大量有机物及营养盐输出海口,成为浮游生物食料,渔场水质肥沃,为各种经济鱼虾生产育肥创造了良好环境,水产资源丰富。长江口渔场不仅是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鳓鱼、马鲛鱼等鱼类的南路鱼群进入吕泗渔场产卵的入口通道,而且是带鱼、鲐鱼等鱼类索饵洄游的重要场所。进入长江作产卵洄游的中华鲟、鲥鱼、长吻鮠、刀鱼、凤鲚、河豚等鱼类,也必经长江口渔场。此外还有魟、海鳗和各种虾、蟹类常年栖居在长江口渔场。过去很少见的太平洋柔鱼(鱿鱼),1989年在长江口渔场大量出现,海鳗产量也明显增加。2003年以前,江苏渔民几乎常年有渔船在长江口渔场进行拖网作业、线外底拖网作业和灯光围网作业等。长江口1971年产量7483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以后,由于受城市污水影响,产量逐年下降。鱼类资源数量与质量也日趋下降,1960年代以后变化极为明显,大多数经济鱼类的鱼体小型化,低龄鱼的比例上升,大黄鱼、小黄鱼已形不成渔汛。1970-1980年代以后,长江口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带鱼,鱼体也已明显小型化,1龄鱼占90%以上,海洋渔业资源日趋衰退。
港口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
上海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2017年底即将投入试运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将完全依靠自主研发。码头泊位岸线长近2800米,设置7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630万标准箱,待建成运行后,预计吞吐量将超过整个上海港的一半,进一步巩固上海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目前,上海港已经与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集装箱货物贸易往来,拥有国际航线80多条。每天有4.5万个集装箱在这里流转再运往各地。2016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02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713万标准箱,自2010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太仓港
南通港
土地开垦
20世纪以来先后露出合隆沙、东平沙、永隆沙等。经1950年代以来多次围垦,全岛面积由1954年的6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987年的1086平方公里。崇明岛的北沿,东滩仍在迅速淤涨中,仅以东滩岸线为例,潮间带平均每年向海滩推进145米。上海农垦在该岛北沿建有:跃进、新海、红星、长征、东风、长江、前进和前哨等8个农场。淤涨成陆都在30-50年内,均在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围垦建成的国营农场。
崇明岛,唐代后,长江口泥沙淤积形成滩涂的速度,江沙、江岛快于陆域。唐武德(618-626年)年间,东沙、西沙露出水面,面积10多平方公里。后固定沙洲,并联并,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形成崇明岛。18世纪中叶后,长江主流移到南泓道,崇明岛东端和北岸淤涨加快,而南岸受江水冲刷,岸线坍退约7公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筑石坝,加固堤防,遏止坍势。后经大业主、地方权势和沙田局围垦办事处等多次圈圩围垦,至1949年,全岛面积538.33平方公里。
横沙岛,清道光年间露出水面。后有人居住,筑圩围垦。东南部不断冲刷坍失,西北部继续向外淤涨,整个岛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面积不断扩大。至1949年,面积26.66平方公里。
1954年,江苏省农林厅投资围垦滩涂,创办国营奉贤机耕农场。1955年,上海市劳动局以工代赈,组织市民参与农场扩建。1956年,崇明县围垦1.24万亩土地,民办公助,土地权属国家,使用权属农业合作社。1951-1957年,长兴、横沙两岛围垦2万多亩,政府贷款。1960年,为增加上海市区农副食品供应基地,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组织大规模围垦。是年9月,成立以副市长宋日昌为总指挥的上海市围垦总指挥部,市区各区和市属各局划片在崇明岛、长兴岛和奉贤县围垦滩涂,兴办畜牧场。3万人参加围垦。至1961年5月,围垦土地30.03万亩,建立16个畜牧场,1963年合并为15个国营农场。上海警备区和东海舰队,在崇明岛围垦3.75万亩,建成部队农场。到1965年,围涂造地44.1万亩。
20世纪70年代,国家、集体继续进行较大规模围垦。为安置城市知识青年,1973年冬市革命委员会在奉贤、南汇等县投资围垦土地8.1万亩,扩建国营农场。沿海地区集体单位先后围垦土地13.35万亩。为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围垦1.66万亩。1966-1977年围涂造地31.3万亩。至此,标高4米以上滩涂基本被围垦。
自20世纪70年代末始,加强促淤。种植芦苇、互花米草等以植被促淤。1979-1982年,投资440万元,在崇明岛团结沙与东旺沙用锁坝堵泓工程促淤。至1986年,泓道全面淤积,堆高到平均高潮位以上,面积约3万亩,两沙连片。1985年初,市政府拨3000万元作为围垦专项资金。1986年7月颁布《上海市滩涂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滩涂属国家所有,围垦滩涂须经市主管部门批准。1978-1986年,全市共围涂造地12.5万亩。1987年,市政府开征占用耕地土地垦复费,用作围垦造地基金。1989年,投资600万元,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县漕泾边滩用抛石顺坝和丁坝促淤,半年中边滩向海延伸500-700米,淤积泥沙46万立方米。1990年6月,重点围垦崇明东滩(团结沙、东旺沙),两沙分别围垦土地2.8万和6.6万亩。1993年,围垦金山县漕泾促淤形成的滩涂2250亩。1995年,上海人工半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芦潮港建立,海中筑坝促淤,计划用15年围垦50万亩。1987-1995年,全市围涂造地20.6万亩。
流域情况
地形地貌
新三角洲位于长江现代河口两侧,即通吕运河以南,盐铁塘以北地带。江南常熟、太仓沿江地带成陆较早,由于受长江口潮流顶托,而使地面有所抬高,海拔4-5米,地面反而向太湖平原倾斜,降至3米左右。在南通至启东海门一带,地势自通吕运河的4.5米,向南降到沿江的2.5米。地形平坦,沟渠密布,它由多个小沙洲(河口坝)合并而成,核部土质略粗,以粉砂为主,洲间地势略低0.3-0.5米,土质以细粉砂为主。成陆时代愈新,土壤含盐量逐步增加,西部为脱盐土,东部为轻盐土。
长江新三角洲平原位于长江两岸,江南以盐铁塘为界,江北以仪征、扬州—通扬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吕四一线为界。整个地区为长江新三角洲沉积所在。范围东宽西窄,地势自西向东微微倾斜,海拔2-7米,沿江两岸与江心洲最低,一般2-3米。沿江尚有孤立小山,如狼山(海拔105米),福山(33米)、孤山等,均由泥盆纪石英砂岩组成。平原物质为长江三角洲相组成,以黄色、灰色细砂—粉砂为主,颗粒粗,结构松散,透水性强,在南通以东受海水影响,土层有不同程度盐渍化。
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在扬州以东入海,当时沿江平原绝大部分尚未成陆,南岸在江阴—盐铁塘附近,北岸在扬州—江都一带,成一喇叭形河口。其后,随长江大量物质在河口堆积,海岸线逐渐东移,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延伸而形成目前的新三角洲平原。在发育过程中,长江在河口形成近东西向长条状的河口坝。其后出露水面,使江水分叉,随长江主泓南移,北支淤塞,并与北岸地面相连,使其陆地向东推进。江都、泰兴、海安、如皋、南通及启东一带先后依次成陆。目前崇明岛即为河口坝已出露水面,正处深泓南行之时,北支渐淤,将与启东平原相连成陆。在江都、泰兴、海安、如皋之“高沙土”地区,即由三角洲各个河口坝连结而成,在距今7000到2000年间成陆。南通一带成陆时间约距今一二千年间。启东一带成陆时间更近,海门在一二百年才成陆,启东南部成陆仅数十年的历史。江南岸线较稳定,自江阴、沙洲、盐铁塘一线逐步缓慢向东推进,常熟、太仓沿江地区约于2000年前已成陆。沿江洲地和江心洲成陆时代自西向东愈新。
气候特征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市区15.8℃,郊区15.2-15.7℃。7月最热,市区平均气温27.8℃;1月最冷,市区平均气温3.6℃。市区气温平均年较差24.2℃,日较差7.5℃。春季约75天,夏天94天,秋季63天,冬季133天。平均无霜期228天。活动积温4992℃日。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149毫米,70%集中在4-9月。平均降雪日6.2天,积雪日2.8天。年均日照时数1930小时。全年平均总云量6.6成,低云量3.7成。内陆地区雾日数平均约40天,多于长江口沿岸和杭州湾北岸地区的25-30天。累年平均气压1016.1百帕。4-8月盛行东南风,11月至次年2月盛行西北风。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有台风、东风扰动、温带气旋、梅雨、寒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静止锋稳定在长江下游及上海附近时,形成多雨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城市气候特征明显,有热岛、干岛和湿岛、混浊岛、雨岛等现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上海有113年出现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年出现几率0.96。会发生春涝、夏涝,伏旱和秋冬旱。破坏性潮灾约18年一遇。
长江口有温、热带气旋活动,风力常达七、八级,阵风可达10-11级,浪高可达7米。年平均盐度为15.4‰。冬季枯水季节,海潮咸水上溯,对工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社会历史
启东市城区
海门市城区
长江口南岸的上游市区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海以港兴商,以商兴市,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明清两代经济发达,有“衣被天下”、“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成为中国外贸、金融、工业和文化中心。解放后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教科文卫中心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参考资料
[1]
“长三角”跨入“大船大港”新时代 ·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04-23]
[2]
上海港连续7年吞吐量世界第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引用日期2019-03-04]
[3]
3月1日起长江汉江武汉段全面禁渔 长江流域2020年起有望禁渔10年 · 长江商报[引用日期2019-04-25]
[4]
概况 · 南通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25]
相关视频
全部
616次播放01:24
长江口——万舸争流接天际的中国第一大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