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9
流行性感冒
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强,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而使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临床特点为咽痛、流涕较轻,而高热、头痛、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较重。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症状出现前2天到症状出现后大约1周均可传播流感病毒,儿童达10天或更长时间。以病初2~3天的传染性最强。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亚型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故人体可反复发生不同流感病毒亚型的感染。在我国温带或寒温带地区,流感的散发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春季,在亚热带地区或热带地区,则更多是在夏季流行。在发病早期或轻症患者可休息、补液、解热、镇痛、止咳、祛痰及支持治疗;中、重症患者可及时使用抗病毒、解热及支持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还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完全康复;如果病程迁延,不及时进行有效诊治,可发生呼吸衰竭、脓毒血症和急性肾损伤等导致死亡。患者预后与自身健康、免疫状况、病毒毒力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流行性感冒 |
外文名 | influenza |
别名 | 流感 |
季节分布 | 春冬 |
是否传染病 | 是 |
展开
疾病定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流感在中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性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疾病类型
按病毒的类型可分为甲型流感、乙型流感。
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普通型流感、重症流感、危重症流感。
病因
基本病因
流感病毒进入呼吸道后,与呼吸道表面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特殊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然后在细胞内复制,新的病毒颗粒不断被释放并播散再感染更多其他细胞,从而引起发热、头痛、肌痛等全身症状。还可引起病毒性肺炎、脑病等。
诱发因素
症状
流感潜伏期为1~3天,最短为数小时,最长可达4日。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在临床上可分为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四种表现类型。
胃肠型
主要症状为恶心、厌食、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多见于儿童,较少见。
肺炎型
患者可表现为高热不退、气急、发绀、咯血、极度疲乏等症状,甚至呼吸衰竭,此型少见,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病初与单纯型流感相似,l~2天后病情加重。体检双肺呼吸音低,布满湿啰音,但无实变体征。痰液中可分离到流感病毒。对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本型病死率高,最后多因呼吸及循环衰竭于5~10天内死亡。
中毒型
有全身毒血症表现,可有高热或明显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受损表现,晚期亦可出现中毒型心肌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循环衰竭等,病死率较高,预后不良,极少见。
典型症状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前驱期有乏力症状,很快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或不伴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干咳、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
流感病程通常为4~7天,少数患者咳嗽可能持续数周之久。
儿童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患乙型流感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成人多见。
新生儿可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轻型流感
发热仅为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都较轻,2~3天内可自我恢复或痊愈。
流感病毒性肺炎
这类流感多发生在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在病程5~10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治疗难度极大,死亡率较高。
脑膜脑炎型,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肌炎型,仅发生在儿童患者,出现有肌肉疼痛、压痛、肌无力,尿液呈茶色或深红色,化验显示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这些都提示有横纹肌溶解。
重症或危重症流感
在流感的症状识别及诊断过程中,重症或危重症流感的诊治非常重要。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痰或胸痛;
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合并肺炎;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呼吸衰竭;
急性坏死性脑病;
脓毒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不全;
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诊断
血清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胸部X线或胸部CT扫描
肺炎型患者胸部X线或胸部CT扫描,双侧肺炎可出现散在絮状阴影。
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医生通常通过流行病学史、患者症状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临床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认的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的传染他人的证据)、有典型的流感症状表现,同时排除了其他可引发类似表现的疾病。
确定诊断
有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检测结果阳性即可确诊流感: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治疗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应用解热药物。需注意,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咳嗽咳痰严重者应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
流感的对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需注意流感患者应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抗生素),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者应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
抗病毒药物在患病48小时内应用效果最好。
及早的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经医生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可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需注意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奥司他韦(胶囊/颗粒)
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
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应根据体重给药:
体重不足15kg者,予每次30mg,每日2次;
体重15~23kg者,予每次45mg,每日2次;
体重23~40kg者,予每次60mg,每日2次;
体重大于40kg者,予每次75mg,每日2次。
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
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
用法:每次10mg,每日2次,间隔12小时,疗程5天。
吸入剂不建议用于原有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帕拉米韦(静脉用药)
成人用量为300~600mg,小于30天新生儿6mg/kg,31~90天婴儿8mg/kg,91天~17岁儿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重症病例疗程可适当延长。其他
血凝素抑制剂,如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但由于使用数据有限,需密切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
M2离子通道阻滞剂,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根据目前的监测资料显示,流感病毒对其耐药,不建议使用。
中医治疗
建议患者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辨证予以中成药治疗。
轻症主要辨证治疗方案如下。
风热犯卫型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等。
风寒束表型
主症: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身痛头痛、流清涕。
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丸(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
表寒里热型
主症: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
热毒袭肺型
主症:高热、咳喘、痰粘、痰黄、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黄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等。
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恢复期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在中成药的应用过程中,妊娠期妇女治疗可参考成人方案,但需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治病与安胎并举,以防流产,并应注意剂量。
儿童用药可参考成人治疗方案,根据儿科规定调整剂量,无儿童适应症的中成药不宜使用。
其他治疗
如果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出现继发感染时,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
危害
如果病程迁延,不及时进行有效诊治,可发生呼吸衰竭、脓毒血症和急性肾损伤等导致死亡。
预后
预防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和四价两种类型,三价流感疫苗组分含有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和乙型毒株的一个系,四价流感疫苗组分含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和乙型Victoria系、Yamagata系。
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为三价灭活流感疫苗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尚无批准在6月龄以下婴儿中使用的灭活流感疫苗。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
对于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可以考虑药物预防作为紧急临时预防措施,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生活办公环境整洁、通风良好,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用上臂或纸巾遮住口鼻,其后洗手;
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勤洗手;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家庭护理
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
在流感流行季节,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就医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流感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一项全球研究显示,成年人的感染率为10.7%、患病率为4.4%,65岁以上人群为7.2%。
我国流感的年度周期性随纬度增加而变化,且呈多样化的空间模式和季节性特征:
- 北纬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呈冬季流行模式,每年1~2月份单一年度高峰;
- 北纬27度以南的最南方省份,每年4~6月份单一年度高峰;
- 两者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每年1~2月份和6~8月份的双周期高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季节性流感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死亡。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
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部分人群感染病毒后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重视:
- 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 年龄≥65岁的老人;
- 肥胖者(BMI>30);
- 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大流行
参考资料
[1]
【流行性感冒】什么是流行性感冒_流行性感冒怎么办 _有问必答_快速问医生 · 快速问医生[引用日期2021-12-03]
相关合集
病毒学领域主要传染疾病
共5个词条7.1w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乙型肝炎病毒
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流行性感冒
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查看更多